外交特考改革中房間內的大象
據媒體報導,外交部擬改革外交特考方式,開放專業科目以英文作答,以吸引台僑第二代報考外交特考。消息一出,正反意見都有,贊成者認為可強化外交人員英文能力,反對者則質疑是否公文也需改為以英文書寫等等。
持平而論,這項政策本意良善。我國外交人員的英文水準不一,外交特考分成各種語文組別,即便以最競爭的英文組來說,每人的英文能力也有明顯差距,其中不乏英文能力接近母語程度者,但也有少數英文能力較為一般。以我自己在外交部服務的經驗來看,甚至遇過某些連英文演說都會怯場的館長,以英文公開致詞時竟緊張發抖,真叫人嘆息。當然多數長官都具備一定英文實力,此點無庸置疑。
雖然這項政策立意良善,但實務上許多層面的配套並不容易。
第一,台僑第二代不能具備雙重國籍。
這項政策雖然美其名說一般英文好的台灣人也可以來報考,但說實話,在台灣接受完整教育的學生很難以英文直接作答如國際公法或外交史等專業科目,而台僑第二代或外交官子女等因在外國長大,比較容易出現「母語是英文」的狀況。簡言之,台僑第二代是這項政策的主要受惠者。
但問題來了,台僑第二代通常有雙重國籍或綠卡等外國永久居留權,他們或是在外國出生或是小時候及移民外國(這也是他們中文不好的原因)。但報考外交特考不能夠有雙重國籍或外國永久居留權(如綠卡),考生只能擁有中華民國的單一護照。事實上,不只外交部,只要是台灣的公務員,都不能有雙重國籍或外國永久居留權。
過去台灣政治人物是否有雙重國籍或綠卡的爭議不在少數,爭議難解點在於美國在台協會或外國駐台機構並無義務去回應外界「爭議當事人是否有該國國籍」的政治問題。
試想,這項政策如果一但開放,鑑於外交特考考生只能「單方聲明」自己是否有雙重國籍或外國永久居留權,不難預期上述相關的爭議將再次發生。
第二,外交部特殊的「改稿文化」。
外交特考公認是國內競爭最激烈的公務人員考試,原因之一是待遇相較優渥,自然許多人競相報考。滿懷外交熱情的考生考上後,時常發現自己的工作用到外語的機會並沒有原本以為那樣頻繁。台灣繁複的公務體系公文文化,讓外交部幾乎八成以上的例行工作都是以中文進行(這個比例因不同司處單位而異)。
而在這項公務體系文化中,最叫人詬病或挫折的,就是「改稿文化」,亦即「官大學問大」,同樣一句話或同一個訊息,長官有長官的寫法,沒有客觀標準。常見的狀況是,承辦科員身為擬稿人將文稿A版上呈後,科長改成文稿B版,專門委員再改成文稿C版,副司長再改成文稿D版,但司長最後竟然又改回文稿A版。
外交部的改稿文化,美其名是外交茲事體大,字句自然得字斟句酌,文字必須謹慎精準,但其實大家心知肚明,這是長年下來的官僚詬病,無關藍綠執政。文稿來來回回,常常在「之乎也者」之間打轉,表面喪失的是公文效率,實際磨損的卻是外交人員的熱情。
這個改稿文化,英文為母語的人縱使考進來,有辦法適應嗎?抑或是,這批英文人才不需要以中文撰寫公文書函電報呢?如果是這樣,對其他外交人員公平嗎?
第三,考試公平性。
既然一般台灣人也能選擇以英文作答或報考這個所謂的高階英文組,那閱卷委員面對同樣水準的考卷,一份以中文答題而另一份以英文答題,該如何評閱給分才能確保公平呢?這在實務上有其困難性。
更不用說,高階英文組考上的人,他們的職等、薪資甚至是日後升遷管道等,是否與既有組別的人相同?或是這群人是天之驕子,升遷相較順遂呢?
綜上,外交特考的人才招用的確有改革的必要,但相關配套措施如果付之闕如,實務上將扞格難行。作為曾在外交體系打拼的一份子,願為文甘扮烏鴉,期待未來能有更多外交人才考進來為台灣打拼。
(本文為2020.10.26 蘋果紙本論壇投書)
#外交特考